刊印《越縵堂日記》緣起

  李蓴客先生之行述,備見於平景蓀君所為傳,傳中列所著書目甚詳,余 皆未之見。見者為七十餘冊日記之內容,則王義門君所為《征印越縵堂日記 啟》既詳言之。

   當前清光緒甲午之冬,先生去世未久,其子承侯受沈君子培之敦促,欲 先刻日記,屬余分別簽識,付鈔胥寫之。甫竣,承侯即攜以南歸,未及校也。 閱數年,樊君樊山以速刻自任,索最後一函去,卒未刻。民國元年,余在南 京,繆君筱珊又函詢及此,余急函告承侯,攜日記赴上海訪繆君,其結果如 何,余未之知也。前年,承侯又卒。沈君子培恐日記散佚,又商之劉君翰怡, 劉君願任刻資,乃屬林君大同商諸李氏,議又不諧。

   去年,徐君目(應為古「似」字)(上孫下心)來北京,攜越縵堂藏書目錄,言其家將以藏書出售,余 詢之張君岱杉。張君轉詢余以《越縵堂日記》,余以二十餘年議刻未成之歷 史告之。張君謂盍仿曾湘鄉日記例,用原本石印。余乃約張君及傅君沅叔、 王君幼山、王君書衡,共為第一次發起人,函商於李先生之故人,請列名發 起,並徵集印資。其覆函贊同,及由王書衡、樊樊山二君代表贊同者,為樊 君樊山、沈君子培、繆君筱珊、李君術齋、趙君次珊、楊君樹棠、孫君慕韓、 汪君伯棠、李君贊侯、屈君文六、王君叔魯、葉君葵初、高君夢旦、江君叔 海、陳君仲恕、袁君道充、邵君伯?(左糸右冋)、孫君伯恆、許君季黻、姒君繼光。函 中亦有允墊印資三百元以上者。馮君仲賢並告,齊照岩省長允墊三千元。乃 屬商務印書館估印價,顧非檢原稿不易估定。適先生之侄璧臣來,乃商定先 付版權費三千元,由張君岱杉墊付。 六月間,余養痾西湖之濱,璧臣以家中所藏日記六十四冊至。余讀《孟 學齋日記》甲集敘言,知先生本意,自甲寅至壬戌十四冊,(家藏者實只十 三冊,沈悅名君寄來半冊,尚缺半冊也。)取其考據、議論、詩文蹤跡稍可 錄者,分類孴之,以待付梓;而其餘則未可公佈。又樊君所藏之八冊,亦尚 未檢出。乃與璧臣商,先印咸豐癸亥至光緒戊子日記五十一冊,其中雖有孟 學齋、受禮廬、祥琴堂、息茶庵、桃花聖解盦、荀學齋諸別名,而以越縵堂 為共名。由商務印書館估定千部印費為銀二萬有奇,訂合同日當先付三分之 一,於是張君又墊付銀六千七百六十元。而浙江公會會長孫君,且承認以浙 江公會名義付印。 然預計印費,非於三月內售出預約券三百張,仍不能開印。深望李先生 諸故舊,均能如張君及認墊印費諸君之熱心,不但三百張之預約券刻期售罄; 而且志願預約者,或在千部以上。則積其贏利,且可舉此次未印之日記及其 他著作,次第印行,非特李氏家屬之所感謝,抑亦全國學子之所希望也。爰 不避煩瑣,述其緣起,且附錄平君所為傳及王君所為啟於左方,備省覽。                  民國九年十一月五日 蔡元培

  是年九月,綜各處預約之數,已達三百部以上。於是自「孟學齋」至「荀 學齋」五十一冊之日記,遂得付印。二十年來,經若干人苦心之計劃,有此 結果,後死者之責,稍稍盡矣。然而「行百里者半九十」,「孟學齋」以前 尚待編錄之十三冊,「荀學齋」以後扃諸樊山書篋之八冊,猶不可不致意也 盟諸息壤,以待來年。十一月十七日蔡元培識

teacher9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